表達能力與課業為主寫作教學法

記敘能力

一. 定義

  凡是文章內通過敘述事物發展的經過和人物言行來表達某特定主題的,就是運用記敘能力來寫作了。而在傳統的文體概念裏,最需要運用記敘能力的文體,自然就是記敘文。

  寫記敘文最重要的要素是序列,序列是指事件在文章裏的排列次序,簡單舉個例,甲事發生在前,乙事緊接發生,在文章裏先寫甲事,再寫乙事,這就是順序的寫法;其他的要素包括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若能在文章裏把這六個要素交代清楚,文章內容便會顯得完整和清晰。作者能把事情交代明白、條理分明、線索清楚方可說具備記敘能力。至於表現方法則以敘述、抒情、描寫和議論為輔。應用記敘能力的文類範圍甚廣,包括日記、故事、回憶錄、參觀訪問、歷史、傳記、遊記等等(高原、孫秉偉,1989)。

 

二. 記敘能力的要素

1. 記敘文的類型

  記敘文類包括了寫人和記事,這兩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寫人離不開事件,記事也離不開人物。它們的區別在於:

  • 記事的記敘文:通過敘述和描寫一件事件,展現出它的思想意義。
  • 寫人的記敘文:以人物為中心記敘和描寫,通過人物的思想和行為來感染讀者。為求突出人物的形象,一般都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 肖像描寫:肖像是人物外表,包括身材、容貌、服飾、神態、表情等。肖像描寫得好,可以反映人物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同時也可突現人物的社會地位、身份、年齡、職業、性別等。
  • 語言描寫:刻劃人物,要利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他們,並反映出他們的個性,符合他們的經歷、身份、年齡、職業等特點,表露他們當時的心情。語言描寫得好,則能具體刻劃出人物的動作、神情、姿態等。
  • 行動描寫:人的日常行為裏有許多無聲的身體語言,這些身體語言其實反映了人的思想和性格。作者如能描寫人物的行動,有助突出人物的性格。
  • 心理描寫:作者直接的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

2. 記敘文的組織

  寫記敘文當然是為了記事,故必須以事件為線索貫穿全文,扣緊事件發生、發展經過和結局來展開記敘。作者可以循以下各部分來組織要記敘的事情:

  • 交代起因:事件的來由,往往是文章的起點,交代起因,能讓讀者知道來龍去脈,看得更清楚。當然,作者也可以在事件的其他部分開始交代。然而,起因往往不是事件的主體,所以交代得簡明已足夠;
  • 詳述經過:事件開始了就會發展和變化。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中心思想也是透過這部分表現的。因此,寫作時應注意:
  • 只記敘一件事的先後經過,要注意過程裏的直線聯系,即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前後因果關係,按事件發展變化的時間先後來記敘;
  • 如果一篇文章同時記敘數宗事件、數個場面或同一事件裏的不同層面,那就需注意各部分間的橫線聯繫,若記幾件事,可按事件間的內部聯繫來展開記敘。若文章同時寫數個場面或事件的幾個方面的話,則應有具體的場面描寫,不能只敘述過程。場面寫活了,事件就能引人入勝。例如《大鐵椎傳》,既寫大鐵椎在山下與馬賊大戰的情景,同時又寫宋將軍在山上觀戰的心理,作者還加入描寫當時月色的文字,這些部分就是照顧到事件和場面之間橫的聯繫了。
  • 點明結果:記敘文必須點明結果,告訴讀者事件的結局、問題最後如何結束等,這樣事件才算完整。若採用順敘法,結果須在最後點出;若採用倒敘法,則結果可在文章起首點出,但要注意寫得簡明,切忌畫蛇添足。就情節發展來說,結果的部分應在全篇文章的高潮過後,對讀者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也過去了,所以結果就不要拖得太長,不然就變成反高潮。

3. 記事的序列模式和內容

  事件在文章裏的排列次序稱為序列模式,它包括以下數種模式:

  • 以事件情節發展為主: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結果來安排結構。適用於記敘一件事為主的文章,主要為突出事件的詳細過程和意義;
  • 以時間先後為主:任何事情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發生,並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故以時間為脈絡安排文章結構,讓事件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 以地點的轉移為主:文章內容隨著作者的腳步開展,有利於再現當時的情景。不少遊記都採用這種序列方式,我們慣常稱之為「步移法」;
  • 以事件之間的關係為主:適用於以幾個不同的人物,或幾件事件來表現同一個中心的文章,例如《三國演義》裏,以幾個國家的興亡來帶動,從中敘述劉、關、張等人物的事跡。

  至於內容方面,需要注意以下要點(高原、孫秉偉,1989):

  • 圍繞中心思想:確定中心思想後,要根據需要來選擇材料,詳略得宜;
  • 選擇真實的材料:材料要真實、具體,故最好是以作者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來做題材,還要符合生活的本來面貌,絕不可脫離實際地胡編亂造;
  • 選擇作者最熟悉的材料:要以自己印象最深刻和感受最強烈的事物作為材料,那麼寫出來的文章才感情真摰,讀者方有共鳴。

4. 記敘文的結構

  記敘文的結構是指作者如何安排序列內的事件,哪個先寫哪個後寫,總括而言,有以下數種:

  • 順敘:按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推移,由起點開始敘述;
  • 倒敘:從事件的結果,或事件發展過程中某一個突出的片段開始,再從頭敘述事件,造成時序上的顛倒。運用倒敘法旨在強調事件的結果,突出中心,吸引讀者,若運用得當,文章會更生動;
  • 插敘:在順敘過程裏,暫時停頓下來,插入一段與主體事件有關的片段,而在插入的部分結束後,再銜接先前停頓的地方,繼續敘述事件。運用插敘法,旨在映襯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中心思想;
  • 補敘:加插一段額外的敘述片段來補充或說明正在敘述的事件,令文章內容更豐富,表達得更清楚完整,對人物刻劃、主題表現等起積極作用。

 

三. 課業舉隅

目標: 訓練記敘細節能力 寫作技能: 把一組漫畫寫成文字,訓練學生的記敘能力 教學理論:

漫畫雖有畫意,卻缺乏細節,連接也不順暢,故重寫漫畫有幾個好處:

  • 把畫意轉成文章;
  • 訓練學生注意次序,熟習記敘文的重要特色;
  • 把畫與畫之間連接起來,訓練學生掌握記事的序列模式;
  • 訓練學生寫記敘文的技巧。
  • 材料: 漫畫3至4幅 組織: 個別學生 活動過程:
  • 教師請學生每人帶一組(3-4幅)漫畫回校,最好是選用報章上的漫畫,而不要選用坊間的連環圖。

  • 為免其他同學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不要讓其他同學看到這些漫畫內容。

  • 教師告訴學生,他們應想像這數幅漫畫,一幅在前,一幅在中間,一幅在後,想像包括漫畫裏的細節、人物對話、行動、神情等。

  • 教師應示範上列過程。

  • 教師指示學生把同學帶回來的漫畫寫成故事(包括想像部分)。

  • 寫完後,請學生把故事讀出來。

  • 請其他同學猜這些故事哪部分是加上去的,哪部分是漫畫原有的。

  • 把漫畫再展示出來,與同學所寫故事作一比較。

  • 總結同學能否猜中哪些是想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