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維過程模式與寫作教學

寫作思維過程模式

謝錫金(1984)及謝錫金、林守純(1992)的研究總結了學生的寫作思維過程。影響學生寫作思維過程的因素有三大項:環境因素、內在因素,以及操作因素。操作因素其實即是整個寫作思維過程內的每個步驟。而環境因素及內在因素,則是在整個寫作思維過程進行期間不斷影響作者。以下將會分別闡述。

一.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又或者稱為外在因素,是指那些存在於作者個體以外,影響他的各種寫作因素。這些因素包括:

  • 寫作任務
    • 教師鼓勵:教師在給予寫作課業時,對學生的鼓勵,有沒有給予寫前指導等;
    • 題目:教師給予學生的寫作題目;
    • 寫作契約:教師給學生寫作課業時所提出的要求,或是學生寫作時社會對學生的要求;
    • 時限:教師給予學生多少時間寫作,是否要即堂提交作文等。
  • 環境因素:
    • 人際交互因素:即課堂上的師生關係,學生間的關係,以及一切的鼓勵(也包括挫折);
    • 工作環境:即寫作的環境:指作者進行寫作活動的場所的物質條件,例如有沒有噪音,室溫是否適當,光線是否充足等。
  • 作品完成了的部分:即學生在寫作進行期間,文章已完成的部分。
  • 寫完了的作品:即學生最後完成的作品。
  • 在香港學校裏,教師習慣在寫作前給予學生指導,或通過活動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擬定題目時會考慮學生的寫作能力及語言能力,教師也會提示學生寫作的對象,而「題目」本身有時也說明了寫作對象,甚至說明了寫作的範圍。

    研究顯示,對於愈熟悉的事物,愈能建立寫作信心(Caccamise, 1987),因為作者能清楚知道寫作活動的最後成品是甚麼模樣。另外,交文時限意味著學生能運用的寫作時間,題目對學生而言是深是淺,與他構思及落筆的時間有關。有些「題材」,學生可能需要多點時間寫作,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即堂完成作文,不容許拿回家繼續寫作或下課後才完成,這都影響作者的寫作「信心」。

    此外,研究也發現,良好的師生關係(人際交互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鼓勵學生,有助學生建立寫作的信心。在香港的教學環境裏,教師要求學生用書面語寫作,但有些學生未能純熟掌握現代漢語書面語的規範,所以這要求對學生有一定的壓力。故此,有必要在寫作課裏建立互信互助的師生關係,給予學生適當的訓練和指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在寫作課裏是協助他們表達自我的人,而不是監督者。

    除了教師的鼓勵外,已寫作的文章也是鼓勵作者的泉源。根據Flower及Hayes(1980)的研究,作者會覆閱已寫成的稿本,如果感覺到已寫的內容是在其預算之內,這個覆閱的過程就成了作者適當的鼓勵,讓作者繼續修訂,直至文章能完全表達他心中所想為止;如果覆閱時學生發覺文章已寫的部分與其預計的原意相違,則更需要鼓勵,令他能堅持修訂文章的內容。例如,教師看見執筆苦思的學生,不知如何繼續,教師可鼓勵學生翻看文章已寫成的部分,鼓勵修改(如:「前面寫的內容主要說甚麼呀?你是不是要繼續發展這個話題呢?」),也是在學生寫作思維過程裏給予助力的好途徑。

    二. 內在因素

    作者寫作時,需要不停判斷,解決寫作時出現的障礙。這工作當然是在大腦的認知系統裏不停運作。大腦的記憶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互相聯繫,與寫作教學有密切關係,分別是:

  • 操作記憶:思維運作時,大腦可以處理的資料項數;
  • 短期記憶:在短暫的時間內,大腦可以記憶的割斷及獨立的資料數量;
  • 長期記憶:經過消化累積下來的資料,以有系統及互相聯結的方式儲存。然而,作者個人當初如何理解資料,如何組織資料,以及如何把這些新吸收的資料與已有知識連結,跟作者寫作時的思維運作很有關係(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7)。
  • 上述的三個部分,尤以操作記憶在教學上別有意義,教師如能啟動、提升學生的操作記憶,將對他們的寫作效率產生正面的效果。操作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三者均各有限制,也決定了作者寫作時的思維速度,或者是資料存取速度。從表面看,作者寫作時下筆的流暢程度是這方面的表徵之一。總之,作者記憶系統裏的資料和經驗,其深刻程度及明白程度,無疑是寫作過程裏思維運作是否暢順的關鍵所在。

    寫作過程的最初階段,大腦必會在短期記憶系統裏尋找相屬的資料,而寫作題目及指示,正是搜尋資料時的重要指引(Flower & Hayes, 1980)。一旦搜尋到適用的資料,這些資料將會是以經驗的原始形態重現,例如重現當初經驗時的整全影像。提取了的適用資料,將暫存於短期記憶,大腦則同時提取書寫知識,包括語言系統的法則,以及用以表達腦海意念的恰當語言。因此,大腦的操作記憶如空間足夠,就可由開始便完全操控整個思維運作過程;又或者,某些作者會依靠一個一個的思維步驟,像倒骨牌一樣的彼此刺激,進而完成整個寫作過程。顯然,這個過程對語文好及表達力強的作者來說要輕鬆容易得多,他們只在作品寫下來之後才評鑑一下是否跟原意相違。

    但對香港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倒不輕易。因為,他們的生活語言是廣州話口語,但寫作時則需要把這些以廣州話口語記憶的經驗「譯」成現代漢語書面語。不能否認,他們寫作時的流暢程度跟他們是否熟習口語及書面語對譯有關。謝錫金、林守純(1992)的研究顯示,香港學生寫作時的大腦短期記憶系統有以下兩種情況出現:1﹐不勝負荷,經常暫停;2﹐勝任有餘,思緒流暢。若果細心觀察留意,學生私下談話交流(例如討論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結果),可以滔滔不絕。換言之,對熟悉的題材,學生其實是有寫作內容的,他們寫不出來,欠缺的只是表達用的語言(謝等,1992)。有建議教師可以在學生感到對譯困難時,提供口語對譯的詞語(謝錫金、岑偉宗,1997)。

    三. 操作因素(寫作過程因素)

      這是作者從接到題目到交文的整個過程,包括了以下的各個階段:

  • 寫前構思(Prewriting):是指作者從接到寫作指示的那一刻開始,直至在紙上寫上第一個字為止,大腦思維運作的過程 。在這階段,作者會進行下列思維運作過程:
    • 提取資料:作者根據寫作要求,從大腦長期記憶系統裏提取寫作資料;
    • 初部篩選資料:作者想到那些適用於這次寫作的材料,初步把它們略略記下(寫字詞、繪符號、繪圖等)。有些資料,想到了,但卻發覺不太適用,於是在初略記下之前,已在大腦思維內把它剔除;
    • 精細篩選資料:作者將初略記下的寫作素材細看一遍,決定哪些可以實際用於這次寫作,沒用的便劃去不要。
  • 設計(Planning):這階段的目的是透過「寫作指示」取得寫作應用的資料,然後從長期記憶系統裏找尋素材,再訂定文章的目的和主旨,草擬寫作大綱,以便完成寫作目標。在這個階段裏,作者可以用文字設計,也可以在內心設計。寫作構思是短暫的,但設計卻不斷出現。在設計過程裏,可分成以下的步驟:
    • 組織:是指作者在衍生和取捨意念時,選取一些重點,編排整理成一大綱。這些大綱可以是腹稿,也可以是文字稿;
    • 決定目標和路向:作者需要訂立寫作目標,目標是作者從長期記憶系統裏得到的,有時不是寫作資料,而是作者的個人寫作目的或理想,例如文章長度(寫夠教師指定的字數);
    • 估計讀者預期:有時作者會設想讀者看這篇文章時會期待甚麼,讀者會有甚麼反應,然後決定文章的結構要怎樣,怎樣編排素材先後次序,文章才有效果。
  • 寫作(Writing):作者在稿紙上寫下第一個字便是這階段的開始,直至作者寫完全篇便結束。這時,作者會經歷下列的思維過程:
    • 開始動筆:正式開始寫作;
    • 書寫:指作者依草稿或大綱把內容寫下來;
    • 預期:預期是指作者預算下一句或下一段寫甚麼內容;
    • 轉換:遇到口述內容(或思維內容)與書寫部分相異時,作者就需要「轉換」了,包括書面語與口語轉換、概念轉換、字詞句轉換等等;
    • 修訂:指作者修改自己的文章,包括增減字詞和句子、句子重組,段落重組等;
    • 暫停:當作者欲休息、幻想或集中精神思考時,會在寫作中途停下來, 這就是寫作過程裏出現的暫停;
    • 覆閱:指作者重看詞句、段落或上下文,但並不是指他覆閱全文。在覆閱階段裏主要是改進已寫成的作品,包括最後修訂、最後細看、最後瀏覽、最後修訂及停筆(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7; Flower & Hayes, 1980; 謝、林,1992);
    • 停筆:當作者覺得要寫的東西已經寫完了,就會停筆。
      根據Krashen(1977)的描述,寫作時作者也會不斷修正錯誤,同時也回頭作較大篇幅的修訂,這行為他稱之為「監控」(Monitoring)。然而,我們要知道,寫作思維過程既不是直線推進,也不是單向流動。它可以是「自上而下」的進行,即寫出來的東西只是作者能想得出來的資料;它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進行,即任何寫下來的文字也可以刺激作者發掘大腦儲存的其他資料。有時,這過程更是以上兩種方式交替進行互動的。
  • 回顧與修訂(Reviewing):這包括作者把全文修改,並評審自己的作品。包括了以下步驟:
    • 最後覆閱:是指作者把全文重閱一遍;
    • 最後修訂:就是把文章的錯漏改好,例如增刪字詞,重組句子等;
    • 重寫:是指作者把文章某部分重寫或重抄;
    • 停寫:當作者相信已完成整篇文章,要表達的內容全在文章內時,他便會放下筆;
    • 欣賞:停筆後,作者通常會感到開心,並且瀏覽文章,這稱之為「欣賞」;
    • 交文:欣賞完後,作者便會「交文」,把文章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