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交流研討會(8)- 中文教育系列「建立一個全方位母語學習的環境」 title

知識交流研討會(8)- 中文教育系列「建立一個全方位母語學習的環境」

2021-07-29

Conference, Seminar

今個學年全港就疫情停課,學校紛紛轉為線上教學,大大衝擊傳統學與教模式,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亦趁此時機舉辦一連八講的知識交流研討會,每講就疫情及教與學轉變而訂定題目,邀請不同講者及評論員就其研究分享,多方面激發教師專業教學力量,吸引近千人次教師參與。壓軸一場知識交流研討會由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謝錫金教授主講,分享全方位母語學習環境對學校的重要性,並由羅燕琴博士評論,為整個知識交流系列劃上完美句號。

謝錫金教授分享融合由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協作的多個大型研究,包括賽馬會友趣學中文、香港學前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進程架構、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學校支持計畫「非華語中學生的中文教與學」及研究非華語學生教學法的個案研究集合而成,深入淺出分享多年就非華語生中文學習的研究成果。

謝錫金教授指出非華語生因應其背景及其母語、英語和中文運用,而有四種不同學習中文的模式,分別為(1)先學母語,再學英語,最後學中文、(2)先學母語或英語,再學中文、(3)同時學習英語與中文,及(4)先學母語,再同時學習英語與中文。因應這四種模式,謝教授指出學者及教師其實難以界定中文就是非華語生的「第二語言」,亦因此造成非華語生間偌大的教學差異。

image 圖片擷取自謝錫金教授簡報。

為此,面對種種教授非華語生中文的困難,謝錫金教授針對幼稚園及初小非華語學童提出建立全方位母語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以其第二語言(即中文)上課以建構母語中文學習環境,就如同使用第一語言的氛圍;另外謝教授亦強調家社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家社校三個層次加強學習效能,先由學校入手,讓非華語生與本地華語生一同學習,再推展至支持非華語家庭學習中文,例如提供家長華語工作坊和支援小組,亦可參加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加強學生學習動機,同時讓家長有機會一同參與,最後協助非華語生融入社區,從生活中學習中文,建構生活經驗,加強非華語學生運用中文的信心,以打破學生初學語言時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

image 圖片擷取自謝錫金教授簡報。

謝錫金教授亦強調多元文化教學助理(multicultural teaching assistant,MTA)的重要性,除了可以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更貼身支援外,更可以協助學校加強文化回應;教材方面,學習教材亦應因應學生能力分為多層次教學(differentiate teaching materials),謝教授就舉了分為「詞語」、「初級」、「中級」、「高級」及「進階」五層次的閱讀教材作例,讓不同能力、非華語與本地學生一起上課同時做到因材施教,同樣應就能力給予多層級課業與評估活動。

image 圖片擷取自謝錫金教授簡報。

知識交流研討會最後一講精要地介紹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策略和要點,再由羅燕琴博士就謝錫金教授作出回應及評論,羅博士指出香港學校會為多元文化學習者提供家庭支援為全球罕見的例子,以肯定家社校合作的強大教學效能;另外針對閱讀方面的研究,羅博士強調繪本教學的有效與學校教學的重要性。

全年共八講的知識交流研討會已完滿結束,謝錫金教授及羅燕琴博士亦就活動結束榮休,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就此感謝兩位多年來於中心及對教學、研究的無私貢獻,中心未來將更盡力發展,與教師一同為下一代能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努力。

回顧其他知識交流研討會:

  • 終生學習:疫症讓學校上了甚麼課?(講者: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蘇炳輝校長、播道書院 (中小學)盧偉成校長)

  • 中⽂課堂新探索:疫情下的新加坡和上海(講者:新加坡務立中學賀菲老師、上海市民辦尚德實驗學校吳弈凡老師)

  • 疫情下中文學與教攻略(講者:北角衛理小學鄭文彬副校長、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黃坤鳳主任)

  • 新常態下跨文化和跨境開學與銜接(講者: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劉惠珍校長、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賴俊榮校長)

  • 淺談香港中文教學法(講者: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及文學院助理教授戴忠沛博士)

  • 從教科書看香港中文教育的演變(講者: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及文學院助理教授戴忠沛博士)

  • 香港中文課程的變遷(講者: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及文學院助理教授戴忠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