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的結合模式

簡介

部件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原素,對部件進行分析活動,可以協助兒童掌握漢字的結構,及其造字過程,對分辦字形相近的漢字很有幫助。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王寧教授的研究(1999),指出以部件的功能分類,大概可歸納為以下10種模式:

  • 獨體字與部件結合 指獨體字加上一個部件而成。這類字多出現於象形字,或因字形演化而不能在分拆的記號字,例如「為」、「至」等。

  • 表形與標示結合 由一個表形部件,與一個標示部件結合而成,例如「木」字下正加一橫劃變成「本」,表示根本的意思。

  • 表意與標示結合 由一個表意部件,與一個標示部件結合而成,例如「音」是從表意部件「言」中,加上具區別功能的標示部件「一」演變出來的。

  • 多個表形部件結合 由多個表形部件結合而成,例如「看」是由「手」和「目」組合出來。

  • 表形部件與表意部件結合 指由一個表形部件與一個表意部件組合而成,例如小篆「揀」的初文便是由表形部件「束」,與表意部件「八」構成,「束」像樹枝被綑綁的狀態,「八」表示分別的意思,「束」中間加「八」,代表把綑綁在一起的東西揀出來。

  • 多個表意部件結合 多由兩個或以上的表意部件結合而成,有把各表意部件代表的意思結合一起的意味,例如「女」加上「子」便是「好」。

  • 表形部件與表音部件結合 由一個表形部件與一個表音部件構成,多見於甲骨文。由於甲骨文出現以後,漢字便有聲化趨劫,為方便區別及增加漢字的訊息量,便在表形字的基礎上加上表音部件,例如「星」字是象形字加上「生」的表音部件。不過這些表形部件後來都演化作表意部件,故它們的構成模式就演變成義音結合。

  • 義音結合 由一個表意部件與一個表音部件構成,義音結合的漢字,即傳統所指的形聲字,以表意部件表示其意義,再用表音部件表示其讀音,是以同類字便以讀音來區別,近音字以字義來區別,是最優秀的構形模式,例如「青」、「清」、「晴」、「蜻」等便是近音字,以不同的表意部件作區別,「蜻」、「蚊」、「蟻」是同類字,以不同的表音部件區別。

  • 部件綜合(無音) 是指由多個表音部件,多個表意部件,或多個標示部件結合而成,例如戰國文字「折」,便是由像草形的表形部件,加上標示折斷的標示部件,及表示折斷工具的表意部件「斤」,三者構成的。然而,這類漢字的構成,並沒有包括表音部件。

  • 部件綜合(有音) 由一個示音部件,與多個其他部件構成,例如小篆的「能」,本義為熊類,字中右邊的部件代表熊的四足,左上的示音部件及左下的表意部件合成。

  • 教導兒童認識部件的構造和分類方法,不但能協助他們有系統地認識和掌握漢字,透過分折活動,兒童還可以認識漢字的產生方法,了解漢字的構字淵源,增加漢字學習的趣味。

    © 2000 謝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