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與課業為主寫作教學法

游說能力

一. 定義

我們向某特定對象表達一些訊息,他接收了這些訊息以後,除了認同我們,還依照訊息內容改變了他的行為,在傳意上,我們已成功游說了對方。「游說」是社會上普遍使用的能力,用文章來游說,那就是寫作「游說文」。

部分討論文體的寫作參考資料把「游說文」歸入「議論文」。其實,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游說文的作者, 心目中有明顯的讀者,寫作的目的是要改變讀者的態度和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說明某種真理。反之,議論文的作者只為說明真理,不一定要求改變讀者的行為。

許多傳意學者均認為,傳意最重要是影響別人的思想和行為(Verderber, 1985)。這理念在工商界(特別是廣告界)已得到廣泛實踐,例如楊宗(1984)提到撰寫廣告著眼於如何誘發消費者對商品的感情;王志麟(1992)指出倡議書是通過闡明所倡議之事的必要性和嚴重性,爭取人們的響應和支持,從而推動活動的開展和發展。這些也都是游說文的技巧要求。

 

二. 游說能力的要素

1. 進行游說的要訣

  • 確立主張或命題 「主張」或「命題」,是指作者必須知道文章要達到甚麼目的,希望讀者相信些甚麼,做些甚麼,例如,寫一篇文章提出「冰淇淋有害身體,乳酪有益」的主張,目的是游說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女士(讀者/對象)改變吃冰琪淋的習慣,轉吃乳酪。然而,作者提出主張時必須注意幾項原則:A)改變行為需要時間,是個漸進緩慢的過程,所以「主張」距離讀者愈遠,需要的時間愈長,上述的例子需要考慮游說對象是否能在短時間裏改變這個飲食習慣;B)作者提出的「主張」如對讀者要求很高,讀者不勝其擾的話,也會十分抗拒,上述例子便需要提出乳酪的口味和享受跟冰淇淋相近,讓游說對象感到轉吃乳酪並非一個很難適應的過程;C)如果作者愈刺傷讀者的自尊,則讀者愈會抗拒作者的「主張」。因此作者要做到尊重讀者,保存讀者的顏面(Fotheringham, 1966),如提出轉吃乳酪的好處時,不要強調吃冰淇淋令游說對象肥胖或影響身形等,令身形真的受影響的游說對象產生抗拒情緒。
  • 注意作者自己的信譽 研究顯示(Anderson & Clevenger, 1963),作者的信譽會影響讀者的信仰和態度。如果作者的信譽低,即使「主張」如何正確,讀者也會抗拒。事實上,現代社會資訊太多,在多數情況下人們都需要倚仗一些值得信賴的人幫助決定。要給人信心,不外三個要素:第一,在某方面是權威;第二,作者的動機良好,讓人容易接受;第三,作者性格誠懇和善,也會受到大家信任。

  • 引起讀者的動機 好的游說文,不只要讀者理性上接受作者的主張,還要引起讀者的動機,促使讀者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醫生寫一篇論述抽煙害處的文章,許多煙民讀了後都贊同醫生的觀點,但不一定會停止抽煙,所以醫生的文章一定要令讀者下決心戒煙,這篇文章才算是一篇成功的游說文。作者需要掌握讀者的心理,知道他們改變行為的動機是成功游說的關鍵,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考慮如何捕捉讀者改變行為的動機。

  • 「代價」和「報酬」 讀者要付出的「代價」愈高,「報酬」就要愈大。「代價」通常指時間、力量和金錢等;而「報酬」包括金錢、名譽和友情等。「代價」愈少,「報酬」愈大,游說的成功率便愈高。

  • 認知失調感(Cognitive Dissonance) 人類有力求自己的意見、態度和信念一貫性或一致性的強烈欲望。因此,假如個人發現自己的意見或信念與事實不符合的時候,通常會採取不同的行動以減少或清除由於認知失調而生的不平衡感(Festinger, 1957)。例如,《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裏,蘇秦指楚威王「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就是想令楚威王產生認知失調感,阻止楚威王親近秦王。

  • 動機階梯論 馬思勞(Maslow, 1954)將人類的動機按前後條件關係,由下而上分為五層,第一層是「生存需要」,指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安全需要」,人人都想保護自己,都傾向免受傷害及逃避不適;第三層是「歸屬需要」,人人都希望有朋友和伴侶,得到同儕的接受;第四層是「尊敬的需要」,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有能力的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仰;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要」,個人希望完成自己的願望和理想。

  •  

    游說時,如果清楚讀者的需要,從而針對讀者的需要而設計文章,成功機會便會很大了。例如《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裏,楚威王說「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表示他很需要「安全感」,蘇秦能夠「安諸侯,存危國」,帶給楚威王安全感,於是才能游說成功。

    2. 進行游說的論證方法

    • 說之以理 人以「理性」動物自居,行事必會找一些理由來支持。游說文要改變讀者行為,便不得不提供充足理由,不然讀者不會支持作者。要有充足的理由說服讀者,就必須對事物進行周密、細緻的分析,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邏輯嚴密。要有邏輯,必須注意:

    • 作者列舉的理由一定要和命題有關;
    • 論據要確鑿和可靠,有足夠的事實和理論支持;
    • 作者必須根據不同的對象來選擇論據,例如游說基督徒當然不可能用佛教教理;
    • 盡可能用數據或權威人物的意見,科學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而權威人物有良好信譽,意見也較易為人接受。
    • 動之以情 游說文容許煽情,以「情」來打動讀者,有時往往收效更大。要達到激情的目的(Emotional appeal),要注意讀者的情緒、態度和動機(Applbaum & Anatol, 1974)。

    • 作者應盡量減少與讀者間的矛盾,更要營造同一陣線、同一背景、同一態度的氣氛,減少讀者的抗拒感。
    • 作者能夠真情流露,態度誠懇,有自信心,文章自能感人。
    • 建議句式(如「我相信我們都願意見到……」)比命令句式(如「我要你們……」、「你們應該……」)較易為讀者接受。
    • 減少枯燥的統計數字。動人的個案或感人的例子比許多統計數字更有說服力,因為數字比文字的感染力低(謝錫金,1998)。謝錫金(1998)曾舉親身經歷為例,在一個埃塞俄比亞饑荒籌款的活動上,一個講者詳述當地饑荒情況,饑民數字、旱災數據等,另一個講者只描述了幾個個案,其中一個個案講述那些饑餓嬰兒死在母親懷中,這個個案至今都深印在謝的腦海裏,至於前一個講者的說話內容,則大部分忘記了。
    • 游說策略

    • 游說對象對作者的態度,往往影響作者如何設計策略,以達到游說的目的。故作者應在事前研究游說對象(讀者)對作者的態度。游說對象的態度可分為敵對、反對、溫和反對、中立(沒有意見及不清楚)、稍有好感、贊成、非常支持等數種。此外,游說對象的興趣、年齡、性別、職業、社會地位、種族、文化、收入等背景,均影響他們的態度(謝錫金,1984)。

    • 游說方法讀者的態度

      • 陳述理由法:當游說對象沒有成見,或表示冷漠、或溫和反對時,作者可用陳述理由法。例如私立學校的校長想游說家長贊同增收學費,可列舉下列理由:(i)增收學費可改善學校質素;(ii)可提高教師薪酬;(iii)增收數額很少(謝錫金,1998)。
      • 問題解決法:針對那些沒有成見的游說對象,或是溫和反對的對象,可用這方法。這方法最重要是列出解決方案,游說讀者接受。例如那位私校校長想游說家長贊同增收學費,他列舉的理由:(i)學校受「噪音干擾」,要安裝空氣調節系統;(ii)增收學費可以安裝空氣調節系統;(iii)安裝空調和增收學費是唯一解決辦法。
      • 比較改善法:這方法強調自己的「主張」如何優越。例如那些私立學校校長為了游說家長增加學費,他列舉理由為:(i)增收學費可以改善教學質素;(ii)增收學費可以改善教員生活質素;(iii)增收學費可以改善學校環境(Verderber, 1984; 謝錫金,1998)。
      • 準則滿足法:當我們知道游說對象(讀者)反對我們的意見時,就要注意改善雙方的關係,不能使關係惡化,用「滿足法」游說持有敵對態度的讀者很有效,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促使對方先認同,減少敵對態度,然後才提出我們的主張。例如那位私校校長想游說家長贊同增收學費,他要持以下理由:(i)家長都希望兒女就讀的是好學校,好學校通常有好的課程、好的教師;(ii)要有好學校,就一定要加學費,因為學費增加了,學校才有經費改善課程,提高教師薪酬。第一個理由要令家長產生認同,後一個理由才是校長真正的主張(謝錫金,1998)。
      • 否定法:若游說對象本就非常反對我們,甚至懷有敵意,那就可以用否定法。我們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解決辦法,並且提出一些其餘的解決辨法。除了我們自己提出的,其餘全部要否定。例如,校長要增加學費,提出理由:(i)為了「節約」而減少學校的服務是不當的;(ii)政府是不會資助私校的;(iii)不提高教師薪酬會影響士氣;(iv)增加每班學生人數會影響教學質素;v)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學費(謝錫金,1994)。
      • 駁斥法:為防止第三者游說我們的「對象」,我們可以先駁斥第三者的理由,破壞第三者的形象,令游說對象先入為主,阻礙第三者的游說工作(謝錫金,1998)。

    雖然游說文的目的是要改變讀者的行為,在游說過程裏可以針對讀者對象,在某些關鍵處可以隱瞞部分資料。然而,無論如何也不能欺騙對方,例如「誇張」或「虛報數據」,否則,即使游說成功,日後被揭發,擔任游說的人(即游說文的作者)便會名譽掃地,往後再不能勝任游說工作了。

    三. 課業舉隅

    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一定要有寫作目標,並注意心目中的讀者。 寫作技能: 游說能力 教學理論: 透過教師講解,學生能注意寫作對象,並能針對讀者設計適當的游說策略。 材料: 教師搜集一些刊登在報章上的投訴信及覆信。 組織: 個人或小組 教學過程:
  •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學校內的不合理措施。
  • 教師建議學生寫投訴信,寄給校務處。
  • 教師派發投訴信示例,引導全班學生討論那些示例,特別著重目標和寫作的策略。
  • 教師再和全班同學討論怎樣答覆那些投訴,並派發覆信示例,引導學生討論寫作目標,並針對不同讀者,設計不同的寫作策略。
  • 教師指導學生開始寫投訴信,並說明信件的具體要求。
  • 學生寫完投訴信後,互相交換,假設自己是校務處,答覆那封信。覆信內容一定要有具體的決定,例如:接受投訴、拒絕投訴、解決方案等。
  • 將覆信及投訴信交回原作者,由作者再寫出他自己對覆信的意見或感受。
  •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部分投訴信和覆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