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的目標
不同導向的寫作教學目標
國際教育評測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在1980年開始,研究了十四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包括智利、英格蘭及威爾斯、芬蘭、德國、匈牙利、印尼、意大利、荷蘭、紐西蘭、尼日利亞、瑞典、泰國以及美國,其中研究了這些教育體系的「母語寫作課程」,見出這些國家希望透過「寫作課程」完成些甚麼教育目標(Hannu, Alan & Purves﹐1992)。
宏觀而言,沒有一種目標能在某一國家的教育體系內佔主導地位。多數國家也是把這些目標混合來推行,只不過對不同學齡的學生(小學:十歲至十二歲,中學:十五歲至十七歲,大學前:十七歲至十九歲)強調不同的重點。這些教學層面各有特色,由知識傳授到人格培育均涉及,實在值得各位教師參考。
本節將先介紹國際教育評測委員會總結出十四個國家的母語寫作課程的導向(共有四個)。另外,第五個則介紹在這四個導向以外的寫作導向。
一. 知識導向
知識導向的寫作教學(Knowledge-based or Heritage Approach)假定「寫作」是有正確的規範可循,包括了修辭技巧、風格傳統,以及不同的體裁,還有文法等等。學生通過訓練之後,能夠寫出優質以及有價值的標準文章。在這個導向下,寫作教學有以下的目標:
- 能辨識及寫作不同體裁的文藝及應用文章;
- 懂得文章風格及格式傳統;
- 能仿照經典及當代作家的風格寫作文章。
二. 能力導向
能力導向(Competence or Skills Approach)透過大量閱讀及寫作練習,讓學生學習寫作技能,掌握社會普遍認同的、有用的寫作方式,例如記錄、報告、敘述、總結、說理、宣傳、表達個人觀點等,也讓學生認識應試方法,如何評鑑自己的作品以及改善的方法。在這個導向下的寫作教學有以下目標:
- 學生能在寫作過程裏自我評鑑;
- 學生能報告、記錄、敘述事情和資料;
- 教師能診斷個別學生在寫作上的強弱;
- 學生能寫出作品並可以由自己評改和修正;
- 學生能為不同的場合寫作合適的文章;
- 學生懂得辨識商業寫作及宣傳物品上內容的意圖;
- 學生能報告、演說、傳達資訊,並附上個人的意見;
- 學生能闡述個人觀點以達到游說之目的;
- 學生能總結資料及不同的觀點;
- 學生能設法豐富自己的詞彙;
- 學生能運用多種多樣的句式;
- 學生能陳述不同的觀點;
- 學生懂得用寫作來應試;
- 學生懂得寫作學術文章。
三. 個人成長導向
個人成長導向(Personal Growth Approach)的重點在透過寫作訓練,來抒發學生的個人情感,例如寫日記、個人小傳等,從而提升他們的情感素質(Expressive Capabilities),使他們能更好地抒發個人見解和感情,塑造個人性格、創見及想像等。在這個導向下的寫作教學有以下目標:
- 學生能玩字詞或句式的遊戲;
- 學生想到甚麼意念均可自由表達;
- 學生能創造,並且從中得到成功感;
- 學生看見報章上的文章,能更清楚意識自己的意念和感情;
- 學生能表達他們的態度和感情;
- 學生能組織並分清自己的思緒和感情。
四. 價值觀導向
價值觀導向(Values in Writing)是整體教育的大目標,透過寫作課程,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一目標其實已不止是在訓練「寫作」,而是透過「寫作」這一使用「語文」的過程,讓學生建立一套良好的人際交往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在這個導向下的寫作教學有以下目標:
- 學生能尊重學者,不屑剽竊所為;
- 學生能相信並重視自己表達的內容;
- 重視文章內容需準確無誤,不寫虛假的東西;
- 尊重文章表達的傳統;
- 尊重別的國家的語文和語言,並尊重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們的生活特性。
五. 篇章元素導向
寫作教學除了有以上四類「導向」外,也可以從篇章原素的層面來設定寫作教學目標,包括:
- 語言:
篇章由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組成,這些文字有特定的組合模式,包括文法、詞彙、標點等。語言層次專門訓練學生掌握規範語法,選用恰當的詞語,寫作合乎傳統標準的文章。
- 內容:
文章裏的語言符號,承載的是作者意欲傳達的思想訊息。寫一篇遊記則必然有出遊的原因、旅遊的地點、旅途中的所見所聞、遊覽後的感受等內容;好像做蛋糕需要麵粉、糖、雞蛋等材料一樣。
- 結構:
作者如何組織、安排全文的內容,令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寫抒情文時,是先敘事,後抒情,還是先抒情,後敘事。結構和組織,影響訊息的強弱。柳宗元的《遊褒禪山記》,若果先寫遊人熱鬧的情景,然後接著寫作者與朋友往深處探索,愈深入愈難行,遊人也愈稀疏,沒有遊人數量的對比,則文章結尾給人的感受也不會那樣深刻。
- 寫作策略:
由構思到落筆,作者均會遇到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例如,不懂解題,未能找到合適的題材,或者是寫到中段時執筆忘字,或者是不懂結尾等。作者需要在過程裏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來協助自己解決這些困難,以便順利的寫下去。
- 傳意策略:
要準確把訊息傳遞給讀者,作者就需要清楚知道讀者的背景、知識水準,也要知道文章在甚麼場合發表,這些場合有些甚麼限制等。作者愈能掌握這些資料,在寫作時加以配合,就愈能運用傳意策略。例如,同是一篇勸戒煙的文章,寫給爸爸的跟寫在校報刊登的,便有不同的傳意策略。寫給爸爸,可能用語措詞要較婉轉,必要時甚至需要訴諸親情,用以打動爸爸,語氣也較親密;但為校報寫的文章,就必須要有客觀的理據,如強調吸煙對儀容的損害等,以收阻嚇作用。
- 思維層次:
如內容包含了不同的資料,作者需要調動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來組織資料,例如列舉事例,最後歸納,或者提出事實,進行推理,或者綜合不同的觀點,然後才提出自己的意見等,這些都屬思維層次要處理的教學目標。
- 情意表達:
除非是寫實用性的文章,例如使用說明書,否則多數文章內容必帶情感,作者應當把情感傾注進文章裏,一方面是宣洩了積鬱,另一方面也是享受愉悅。因此,文章裏如何表現情感,或者是如何利用文章表達個人內心感受,是寫作教學中十分值得重視的一個課題。透過寫作,同時也可以調節作者的個人情緒,使人變得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