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基金) 構建數碼閱讀平台提高小學生線試閱讀能力 title

知識交流 (三):多模態閱讀的設題

image

image

 1. 多模態是甚麼?

「多模態」一詞源自英文multimodality,意思是結合超過一種模式的呈現方法,這些模式包括但不局限於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等,現今社會使用多模態來表達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

在語文教育中,多模態學習 (multimodal learning) 的特點是學習內容以多種不同模態呈現,以Moreno & Mayer (2007)的定義最為全面:學習內容透過兩種不同模態的表述方式呈現,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模態。

語言和非語言模態呈現的學習內容(Moreno & Mayer 2007,頁310)如下:

image

兩岸三地學者對multimodal有不同的翻譯,包括:「多模態」、「多形態」、「多型態」、「多模式」等等。

2. 常見的圖文關係

在教材中,最常見的多模態內容就是文字和圖片,而因應圖、文的比重不同,表達的含義多寡不同,圖文的關係可以分為四類。

四種圖文關係類型(Unsworth, 2006; Zhang, 2009)

- 圖片隸屬於文字(文字理解為主)

- 文字隸屬於圖片(圖片理解為主)

- 詳述:一種模態解釋另一種模態的內容,或者作為實例

- 拓展:一種模態補充另一種模態;兩者傳達的意義一致

圖片隸屬於文字(配圖)

文字提供主要資訊,圖片作為配圖,不提供額外資訊。

body imagebody image

文字隸屬於圖片(圖片理解)

文字提供大概背景,

正確回答題目需要根據圖片中包含的資訊。

body image

詳述:

一種模態為另一種模態提供詳細的闡釋

或者示例。

body image

拓展:

一種模態添加新的資訊以豐富另一種模態,資訊用作補充,兩者傳達的意義一致。

body image

3. 設題的考慮:圖文信息

為了考核學生是否理解「圖+文」的關係,我們可以設閱讀理解題來考核。而在設多模態閱讀題目的時候,可考慮圖內信息的清晰程度,以下為不同學習階段的實例和建議:

- KS1(小一至小三):

學生較少接觸或閱讀圖片,選圖時可考慮有適當的資訊,表達清晰的圖片,不宜過深或不宜過淺。

例子:

image

image

- KS2(小四至小六):

學生較少解讀圖片,所以對圖片的理解有時候南轅北轍,建議日常教學可就圖片稍加說明和指導,提升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圖文關係的理解能力。設題時可注意圖片的情境和文字是否配合,如能有清晰的界限,就可以限定範圍,避免學生天馬行空。

例子:

body image(圖3:山火導致動物失去家園)

以上圖為例,我們在學生訪談的時候,發現個別高年級學生未能把圖片內容和標題「山火導致動物失去家園」連繫起來,反而出現各種大異其趣的答案。例如:

「因為看起來像媽媽很珍惜它的兒子,後面的山火像表現得像特效一樣,真正的意思是想突出這隻猴子想保護它的幼子。」

「可以是避難,也可以是其他,就是千千萬萬的可能性。」

「如果不要下面的文字,我會以為是火災,猴子媽媽帶著猴子的兒子逃生,就不知道失去家園。」

「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是看見兩隻猴子和一些正在燃燒的樹木。」

以填寫工作紙形式,請學生判斷圖的難易程度,有學生指此圖的難度中等,指圖的內容是:「人BBQ時沒有火。」

劉亞萍博士

參考文獻:

Liu, Y. (2024). Chinese multimod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hypertext environment: Measurement and its antecedents. Unpublished Ph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Moreno, R., & Mayer, R. (2007). Interactive Multimod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Special Issue o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3), 309–326.

Unsworth, L. (2006). Towards a metalanguage for multiliteracies education:

Describing the meaning-making resources of language-image interactio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5(1), 55-76.

Zhang, D. (2009). On a synthe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1(6), 24-30.

image